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
* 來源 : * 作者 : admin * 發表時間 : 2016-04-28 * 瀏覽 : 651
厭學原因種種
學習本來是一件快樂的事情,可是傳統的教育體制和落后陳腐的教育觀念,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,使學習變得苦不堪言,令學生望而生畏。
原因1:尚未養成課程學習習慣。從幼兒園到小學過程中,沒有盡快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,滿心還是玩,學習生活成為對自己的約束。
原因2:課程真沒勁!這段課程本身可能真沒有什么意思。這是我們都遇到過的,硬著頭皮去學的經歷,我們也是有過的。
原因3:老師講得沒意思!老師講課的水平有限,本來可以講出些味道的內容,讓某位老師一講,索然無味。這種情況也是有發生的。
原因4:我不喜歡他!孩子認為某老師在處理問題時,不夠公平,對自己不好,產生了對立情緒,從而演變成對這位老師所教的這門課的不良情緒。
原因5:白用功了!學習方法不對頭,雖然學得很辛苦,但一直沒有嘗到甜頭,沒有享受到學習的快樂。
原因6:上課聽不懂!與這門課程相關的基礎不扎實有關,孩子目前聽課有困難造成的。
原因7:學習沒入門!一門全新的課程,孩子還沒有培養成新的思維方法,“沒入門”呢,比如剛剛開了代數這門課程,面對大量符號,孩子不知所以然。
原因8:書呆子真傻!學風出現了問題。比如孩子結交了幾個淘氣不太愛學習的孩子。那些孩子非但自己不學,而且還“嘲笑”認真學習的孩子。厭學成為時髦和個性。
原因9:這事更重要!孩子的成長特別期。比如青春期,孩子遇到了更為神秘或不知所措的事情,這對于孩子“更重要”,所以,學習被暫放到了一旁。
原因10:快點下課吧!注意力在不學習,被引開了。孩子的興奮點在網絡游戲或者什么其他興趣愛好上。
原因11:家都沒了,學習有何用?家庭危機造成孩子的厭學。比如,父母間關系緊張,甚至在討論離婚的事。
原因12:我偏不!奇妙的心理原因。比如,青春期一種反抗心理。家長越是讓孩子學習,他越是“偏不”!
原因13:老爸讓人真操心!與家長不良言行的某種對立性談判行為。比如,父親過于嗜酒,非常影響家庭和諧,孩子采取類“自虐”的厭學行為,威脅父親。
原因14:我不告訴你!其他原因。專門列了這條,是為了提醒家長朋友冷靜思考,認真分析,也許還有上面10條以外的原因呢!
家長該怎么做
· 預防和解決孩子厭學問題的幾大原則性方法:
對策1、保持冷靜——最前面說了,再重申一下,保持心態的冷靜!我們的手足無措,如臨大敵,正是暗示孩子這個問題難以解決!
對策2、完善溝通——與孩子建立良好的心靈溝通,是發現原因和最終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。不要變成審問、指責、抱怨式的談話。
對策3、具體辦法——不要只講大道理,要在孩子的角度,幫助孩子切實想一些具體解決問題的辦法。
對策4、發掘內力——如果原因不在孩子,一要振作孩子的內在力量,二要盡力想辦法解決外在問題。一時間也解決不了外在問題(如學校和老師的問題),不要過度指責,這是影響孩子能動性的。
對策5、主要矛盾——我們看似不重要的問題,孩子看著可“很重要”,不要輕視孩子的關注點,與孩子一起面對并找到解決辦法。
對策6、端正學習觀——使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觀(什么是正確的學習觀,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,留做另文與大家探討)。
孩子為什么會厭學?
厭學心理是對學習產生厭倦乃至厭惡,從而萌發逃避的一種心態。調查表明,大多數孩子的厭學與他們是否聰明沒多大關系。厭學心理產生與發展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和成績,甚至會危害他們的身心健康。改變學生的厭學心態,首先應該了解產生這種心態的直接和間接原因。
(1) 因厭其師而倦其道
現實中,有不多學生的總體素質較好,但由于心理的問題,而導致厭學,成績下滑。為何成績下滑?因厭其師,才逆其道,這是事實。由于教師在急于求成、恨鐵不成鋼的心理支配下,對學生說了些過頭的話,做出了某些過激的行為,從而引起學生的反感。學生因為對老師的反感而討厭上老師的課,極力回避與老師的接觸,最終發展到對某一科目的厭學。
(2)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
學習自覺性低,基礎差,學習上缺乏自信心;不能持之以恒;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,不知道該怎樣去學習,都是導致學生學習成績跟不上的原因。好的學習方法會給學生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。而不好的學習方法則會給學生在學習上增加許多的阻力,不斷的挫敗感會降低學生的自信心。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會受到來自家長和同學的壓力、責怪和鄙視,同時又不知道怎樣與教師密切配合和交流,導致學生的自信心降低。學生由于沒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學業成績不良,會造成精神苦悶,就會覺得學習不下去,認為自己什么也不行,從而產生厭學的心理。因此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,使學生從“學會”走向“會學”十分必要。教師和家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優點應及時給予表揚、激勵;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矯治和幫助。使學生改正不良的學習習慣,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,促使學生在不斷的成功中,增長自信。
(3)過分看重分數
許多老師和家長都十分看重學生的分數,以分數來評價一個學生的好壞,導致學生自信心的不足從而產生厭學的心理。學生的分數只能代表學生某一段學習情況,而不能作為全面評價學生的標準。老師和家長不應該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,應該形成一套更具客觀的更合理的和更全面的評價標準。老師和家長應從不同的方面表揚和鼓勵學生增強學生的信心,而不是單從學習成績的好壞來評價一個學生。久而久之,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不但增強了,而且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強。
(4)人際交往問題
有些學生由于性格的原因, 人際交往能力較差,不能正常地與同學進行交往,經常與同學之間產生矛盾,又不能很好地處理,最后導致同學們都不喜歡與他交往,缺乏同齡伙伴的關心,從而感到在學校沒意思,因此產生了厭學心理。再者有些年齡較小的學生因受到大同學的威脅而又不知該如何處理,從而對學校生活產生了恐懼,開始逃避上學最終也會產生厭學的心理。結交不良朋友也是導致學生厭學的原因之一。學生在學習期間社會交往群體的好壞也是非常重要的,一個群體對于學習的態度直接影響著這個群體成員的學習狀態。如果學生在學習期間結交的是一個消極的群體,那么在這個群體中的學生對于學習的感受就會是一種消極的、被動的感覺,在這種環境中的學生就會產生不愛學習甚至厭惡學習的想法。
(5)缺乏正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動機
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自然也就不會有明確的學習動機,就會在學習過程中產生 一種盲目性,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而學習,該怎樣去學習。有的學生甚至還以為是為父母而學習,因此把學習看成是一種負擔,是完成父母交給的任務,缺乏對學習的興趣,只是機械地應付,所以在遇到困難時就產生了逃避的想法。設置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,使學生在實現
目標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成功的喜悅,自然就有了自信心。有些家長懷著望子成龍的心情而為孩子指定了較高的目標,過高的目標容易使學生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,失敗后挫折感往往會使學生喪失信心,造成欲速則不達的效果。多次的失敗則會使學生對學習目標產生恐懼心理,最終導致厭學。目標定得太低實現起來過于容易又起不到應有的激勵作用。所以目標的制定要明確為中等難度,可以近期達到。這就要求家長不要給孩子施加過大的壓力。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設置恰當的學習目標會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信心。反之則導致學生的厭學。
(6)望子成龍
望子成龍是所有家長共同的心愿,但是實現美好愿望的條件往往是加在學生身上過重的學業負擔,如果 學習負擔超過了學生的承受能力就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惡的心理。
讓孩子好好學習并不是很難的一件事,家長只要善于引導、有耐心,是可以做到的。如在學習時一次時間不能過長,告訴他寫完作業后可以干他喜歡干的事,如到戶外活動、看電視、玩游戲等,這樣慢慢的可以提高學習的速度和效率,應該堅持這樣一個原則,就是寧可要一分鐘有效率的學習,也不要一小時無效的學習,在孩子不夠專心時干脆先讓孩子玩。平時,有一點成績和進步就給以肯定和表揚,遇到困難時,給予鼓勵、引導,最忌諷刺和挖苦。
1、精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
好奇心是孩子學習興趣的源泉。那么,父母該如何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呢?
當孩子在公園里專心地看著被風吹得搖搖擺擺的花草的時候,這些都是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探索這個陌生世界的表現。對孩子來說,一切都是新鮮的,值得探索的。此時,大人不要忽視和否定孩子的學習和探索行為,而應該精心地呵護孩子的好奇心,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觀察這個世界,跟孩子一起去驚異,去提問,去討論,去共同作出結論。 當孩子帶著問題去問父母的時候,父母不應該簡單地將結論告訴孩子。告訴孩子問題的答案,遠不如讓孩子自己思考“為什么”來得重要。例如,當孩子問“鳥兒晚上睡在哪里”時,你不必直接回答,你可以與孩子一起探討鳥兒在晚上的可能去處;當孩子問“黃色和藍色顏料混合后會變成什么顏色”,你不要簡單地告知“會變成綠色”,你可以說:“是啊,那究竟會變成什么顏色呢?”以此來引導孩子去試驗,去思考,讓孩子自己去得出結論。同時你還可以通過一些開放式的問題,激發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與探索的欲望。 能否給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間和時間,這是呵護孩子好奇心的關鍵。父母如果經常給孩子下達一些強制性的智力作業任務,那么孩子會感到總是在一種有壓力的環境之中,他們便會將思考問題看作是一種額外的負擔,久而久之,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的興趣就會消失殆盡。因此,對于強制性的智力作業,要少些再少些。
2、明確學習目的,培養間接興趣。
優秀家長的經驗也證明:學習目的的教育應該聯系孩子的思想和實際,堅持耐心細致的正面教育,通過生動形象、富有感染力的事例,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,把學習目的與生活目的聯系起來,這樣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。例如,孩子對背外語單詞不感興趣,但對學好外語后可以用外語交流,參加各項外語活動等結果感興趣,這種興趣可以促使孩子去從事背單詞的活動。所以家長們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興趣,激發其勤奮學習,更要通過學習目的教育來提高孩子的間接興趣。興趣在活動中的動力作用,已為不少心理學家所承認。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把興趣說成是“能量的調節者”。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潘菽認為:“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、最活躍的成分”。孩子對學習有興趣,就可以激起他對學習的積極性,推動他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。
3、為孩子創造一個愉悅的學習環境
父母可以利用時機因勢利導,適當教孩子認認字,不要求孩子寫,更不要求孩子記這些字,只要他們能認識,能把一個小故事讀下來就行。孩子聽得多了,讀得多了,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這些字。會有一天,父母發現,孩子已經能很連貫地把書上的故事瑯瑯上口地讀出來。當孩子在閱讀課外書刊時,家長可利用讀物內容,作為與孩子對話的內容。這樣,孩子在一個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中,可以不時地受到啟迪,并逐步養成主動學習、主動探索知識的興趣與習慣。
4、帶孩子到大自然、社會中去,開闊眼界,提高學習興趣
家長可以經常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到大自然中觀察日月星辰、山川河流。比如春天可帶孩子去觀察小樹以及其他植物的生長情況;夏天帶孩子去游泳、爬山;秋天帶他們去觀察樹葉的變化;冬天又可引導他們去觀察人們衣著的變化,看雪花紛飛的景象。孩子通過參加各種活動開闊了眼界,豐富了感性認識,提高了學習興趣。家長最好還能指導他們參加一些實踐,如讓孩子自己收集各種種子、搞發芽的試驗、栽種盆花;也可飼養些小動物。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,可以啟發他們把看到的、聽到的畫出來,并鼓勵他們閱讀有關圖書,學會提出問題,學會到書中找答案。這樣,孩子的興趣廣泛,知識面擴大了,學習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。
5、發展孩子多方面的興趣
一些孩子由于受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,在三歲左右就開始對畫畫或樂器產生興趣。特別是孩子進了幼兒園以后,在老師的誘導下,他們的興趣愛好出現了第一次飛躍。最先使孩子產生興趣的一般是畫畫、唱歌和表演,當然這些都是模仿性的。對鋼琴、電子琴、手風琴的興趣都可以在幼兒期喚起,這時不是要求孩子能達到什么水平,而是以喚起他們對各種樂器的興趣為主。下棋更是如此,很小的孩子就喜歡跟大人下棋,當然更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下游戲棋。父母只要做有心人,為孩子們提供一些條件,準備一些簡單的器具,多給孩子講講自己的見聞,多與孩子一起玩,孩子多種學習興趣就會逐漸培養起來。
學習本來是一件快樂的事情,可是傳統的教育體制和落后陳腐的教育觀念,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,使學習變得苦不堪言,令學生望而生畏。
原因1:尚未養成課程學習習慣。從幼兒園到小學過程中,沒有盡快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,滿心還是玩,學習生活成為對自己的約束。
原因2:課程真沒勁!這段課程本身可能真沒有什么意思。這是我們都遇到過的,硬著頭皮去學的經歷,我們也是有過的。
原因3:老師講得沒意思!老師講課的水平有限,本來可以講出些味道的內容,讓某位老師一講,索然無味。這種情況也是有發生的。
原因4:我不喜歡他!孩子認為某老師在處理問題時,不夠公平,對自己不好,產生了對立情緒,從而演變成對這位老師所教的這門課的不良情緒。
原因5:白用功了!學習方法不對頭,雖然學得很辛苦,但一直沒有嘗到甜頭,沒有享受到學習的快樂。
原因6:上課聽不懂!與這門課程相關的基礎不扎實有關,孩子目前聽課有困難造成的。
原因7:學習沒入門!一門全新的課程,孩子還沒有培養成新的思維方法,“沒入門”呢,比如剛剛開了代數這門課程,面對大量符號,孩子不知所以然。
原因8:書呆子真傻!學風出現了問題。比如孩子結交了幾個淘氣不太愛學習的孩子。那些孩子非但自己不學,而且還“嘲笑”認真學習的孩子。厭學成為時髦和個性。
原因9:這事更重要!孩子的成長特別期。比如青春期,孩子遇到了更為神秘或不知所措的事情,這對于孩子“更重要”,所以,學習被暫放到了一旁。
原因10:快點下課吧!注意力在不學習,被引開了。孩子的興奮點在網絡游戲或者什么其他興趣愛好上。
原因11:家都沒了,學習有何用?家庭危機造成孩子的厭學。比如,父母間關系緊張,甚至在討論離婚的事。
原因12:我偏不!奇妙的心理原因。比如,青春期一種反抗心理。家長越是讓孩子學習,他越是“偏不”!
原因13:老爸讓人真操心!與家長不良言行的某種對立性談判行為。比如,父親過于嗜酒,非常影響家庭和諧,孩子采取類“自虐”的厭學行為,威脅父親。
原因14:我不告訴你!其他原因。專門列了這條,是為了提醒家長朋友冷靜思考,認真分析,也許還有上面10條以外的原因呢!
家長該怎么做
· 預防和解決孩子厭學問題的幾大原則性方法:
對策1、保持冷靜——最前面說了,再重申一下,保持心態的冷靜!我們的手足無措,如臨大敵,正是暗示孩子這個問題難以解決!
對策2、完善溝通——與孩子建立良好的心靈溝通,是發現原因和最終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。不要變成審問、指責、抱怨式的談話。
對策3、具體辦法——不要只講大道理,要在孩子的角度,幫助孩子切實想一些具體解決問題的辦法。
對策4、發掘內力——如果原因不在孩子,一要振作孩子的內在力量,二要盡力想辦法解決外在問題。一時間也解決不了外在問題(如學校和老師的問題),不要過度指責,這是影響孩子能動性的。
對策5、主要矛盾——我們看似不重要的問題,孩子看著可“很重要”,不要輕視孩子的關注點,與孩子一起面對并找到解決辦法。
對策6、端正學習觀——使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觀(什么是正確的學習觀,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,留做另文與大家探討)。
孩子為什么會厭學?
厭學心理是對學習產生厭倦乃至厭惡,從而萌發逃避的一種心態。調查表明,大多數孩子的厭學與他們是否聰明沒多大關系。厭學心理產生與發展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和成績,甚至會危害他們的身心健康。改變學生的厭學心態,首先應該了解產生這種心態的直接和間接原因。
(1) 因厭其師而倦其道
現實中,有不多學生的總體素質較好,但由于心理的問題,而導致厭學,成績下滑。為何成績下滑?因厭其師,才逆其道,這是事實。由于教師在急于求成、恨鐵不成鋼的心理支配下,對學生說了些過頭的話,做出了某些過激的行為,從而引起學生的反感。學生因為對老師的反感而討厭上老師的課,極力回避與老師的接觸,最終發展到對某一科目的厭學。
(2)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
學習自覺性低,基礎差,學習上缺乏自信心;不能持之以恒;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,不知道該怎樣去學習,都是導致學生學習成績跟不上的原因。好的學習方法會給學生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。而不好的學習方法則會給學生在學習上增加許多的阻力,不斷的挫敗感會降低學生的自信心。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會受到來自家長和同學的壓力、責怪和鄙視,同時又不知道怎樣與教師密切配合和交流,導致學生的自信心降低。學生由于沒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學業成績不良,會造成精神苦悶,就會覺得學習不下去,認為自己什么也不行,從而產生厭學的心理。因此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,使學生從“學會”走向“會學”十分必要。教師和家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優點應及時給予表揚、激勵;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矯治和幫助。使學生改正不良的學習習慣,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,促使學生在不斷的成功中,增長自信。
(3)過分看重分數
許多老師和家長都十分看重學生的分數,以分數來評價一個學生的好壞,導致學生自信心的不足從而產生厭學的心理。學生的分數只能代表學生某一段學習情況,而不能作為全面評價學生的標準。老師和家長不應該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,應該形成一套更具客觀的更合理的和更全面的評價標準。老師和家長應從不同的方面表揚和鼓勵學生增強學生的信心,而不是單從學習成績的好壞來評價一個學生。久而久之,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不但增強了,而且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強。
(4)人際交往問題
有些學生由于性格的原因, 人際交往能力較差,不能正常地與同學進行交往,經常與同學之間產生矛盾,又不能很好地處理,最后導致同學們都不喜歡與他交往,缺乏同齡伙伴的關心,從而感到在學校沒意思,因此產生了厭學心理。再者有些年齡較小的學生因受到大同學的威脅而又不知該如何處理,從而對學校生活產生了恐懼,開始逃避上學最終也會產生厭學的心理。結交不良朋友也是導致學生厭學的原因之一。學生在學習期間社會交往群體的好壞也是非常重要的,一個群體對于學習的態度直接影響著這個群體成員的學習狀態。如果學生在學習期間結交的是一個消極的群體,那么在這個群體中的學生對于學習的感受就會是一種消極的、被動的感覺,在這種環境中的學生就會產生不愛學習甚至厭惡學習的想法。
(5)缺乏正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動機
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自然也就不會有明確的學習動機,就會在學習過程中產生 一種盲目性,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而學習,該怎樣去學習。有的學生甚至還以為是為父母而學習,因此把學習看成是一種負擔,是完成父母交給的任務,缺乏對學習的興趣,只是機械地應付,所以在遇到困難時就產生了逃避的想法。設置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,使學生在實現
目標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成功的喜悅,自然就有了自信心。有些家長懷著望子成龍的心情而為孩子指定了較高的目標,過高的目標容易使學生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,失敗后挫折感往往會使學生喪失信心,造成欲速則不達的效果。多次的失敗則會使學生對學習目標產生恐懼心理,最終導致厭學。目標定得太低實現起來過于容易又起不到應有的激勵作用。所以目標的制定要明確為中等難度,可以近期達到。這就要求家長不要給孩子施加過大的壓力。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設置恰當的學習目標會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信心。反之則導致學生的厭學。
(6)望子成龍
望子成龍是所有家長共同的心愿,但是實現美好愿望的條件往往是加在學生身上過重的學業負擔,如果 學習負擔超過了學生的承受能力就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惡的心理。
讓孩子好好學習并不是很難的一件事,家長只要善于引導、有耐心,是可以做到的。如在學習時一次時間不能過長,告訴他寫完作業后可以干他喜歡干的事,如到戶外活動、看電視、玩游戲等,這樣慢慢的可以提高學習的速度和效率,應該堅持這樣一個原則,就是寧可要一分鐘有效率的學習,也不要一小時無效的學習,在孩子不夠專心時干脆先讓孩子玩。平時,有一點成績和進步就給以肯定和表揚,遇到困難時,給予鼓勵、引導,最忌諷刺和挖苦。
1、精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
好奇心是孩子學習興趣的源泉。那么,父母該如何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呢?
當孩子在公園里專心地看著被風吹得搖搖擺擺的花草的時候,這些都是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探索這個陌生世界的表現。對孩子來說,一切都是新鮮的,值得探索的。此時,大人不要忽視和否定孩子的學習和探索行為,而應該精心地呵護孩子的好奇心,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觀察這個世界,跟孩子一起去驚異,去提問,去討論,去共同作出結論。 當孩子帶著問題去問父母的時候,父母不應該簡單地將結論告訴孩子。告訴孩子問題的答案,遠不如讓孩子自己思考“為什么”來得重要。例如,當孩子問“鳥兒晚上睡在哪里”時,你不必直接回答,你可以與孩子一起探討鳥兒在晚上的可能去處;當孩子問“黃色和藍色顏料混合后會變成什么顏色”,你不要簡單地告知“會變成綠色”,你可以說:“是啊,那究竟會變成什么顏色呢?”以此來引導孩子去試驗,去思考,讓孩子自己去得出結論。同時你還可以通過一些開放式的問題,激發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與探索的欲望。 能否給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間和時間,這是呵護孩子好奇心的關鍵。父母如果經常給孩子下達一些強制性的智力作業任務,那么孩子會感到總是在一種有壓力的環境之中,他們便會將思考問題看作是一種額外的負擔,久而久之,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的興趣就會消失殆盡。因此,對于強制性的智力作業,要少些再少些。
2、明確學習目的,培養間接興趣。
優秀家長的經驗也證明:學習目的的教育應該聯系孩子的思想和實際,堅持耐心細致的正面教育,通過生動形象、富有感染力的事例,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,把學習目的與生活目的聯系起來,這樣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。例如,孩子對背外語單詞不感興趣,但對學好外語后可以用外語交流,參加各項外語活動等結果感興趣,這種興趣可以促使孩子去從事背單詞的活動。所以家長們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興趣,激發其勤奮學習,更要通過學習目的教育來提高孩子的間接興趣。興趣在活動中的動力作用,已為不少心理學家所承認。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把興趣說成是“能量的調節者”。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潘菽認為:“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、最活躍的成分”。孩子對學習有興趣,就可以激起他對學習的積極性,推動他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。
3、為孩子創造一個愉悅的學習環境
父母可以利用時機因勢利導,適當教孩子認認字,不要求孩子寫,更不要求孩子記這些字,只要他們能認識,能把一個小故事讀下來就行。孩子聽得多了,讀得多了,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這些字。會有一天,父母發現,孩子已經能很連貫地把書上的故事瑯瑯上口地讀出來。當孩子在閱讀課外書刊時,家長可利用讀物內容,作為與孩子對話的內容。這樣,孩子在一個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中,可以不時地受到啟迪,并逐步養成主動學習、主動探索知識的興趣與習慣。
4、帶孩子到大自然、社會中去,開闊眼界,提高學習興趣
家長可以經常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到大自然中觀察日月星辰、山川河流。比如春天可帶孩子去觀察小樹以及其他植物的生長情況;夏天帶孩子去游泳、爬山;秋天帶他們去觀察樹葉的變化;冬天又可引導他們去觀察人們衣著的變化,看雪花紛飛的景象。孩子通過參加各種活動開闊了眼界,豐富了感性認識,提高了學習興趣。家長最好還能指導他們參加一些實踐,如讓孩子自己收集各種種子、搞發芽的試驗、栽種盆花;也可飼養些小動物。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,可以啟發他們把看到的、聽到的畫出來,并鼓勵他們閱讀有關圖書,學會提出問題,學會到書中找答案。這樣,孩子的興趣廣泛,知識面擴大了,學習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。
5、發展孩子多方面的興趣
一些孩子由于受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,在三歲左右就開始對畫畫或樂器產生興趣。特別是孩子進了幼兒園以后,在老師的誘導下,他們的興趣愛好出現了第一次飛躍。最先使孩子產生興趣的一般是畫畫、唱歌和表演,當然這些都是模仿性的。對鋼琴、電子琴、手風琴的興趣都可以在幼兒期喚起,這時不是要求孩子能達到什么水平,而是以喚起他們對各種樂器的興趣為主。下棋更是如此,很小的孩子就喜歡跟大人下棋,當然更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下游戲棋。父母只要做有心人,為孩子們提供一些條件,準備一些簡單的器具,多給孩子講講自己的見聞,多與孩子一起玩,孩子多種學習興趣就會逐漸培養起來。
上一條: 面對孩子的厭學,家長們采取怎樣的措施
下一條: 青少年早戀有什么危害